歷史源革
▲源革:
據耆老所述本族人是由豐濱上游之貓公山,遷徒至東部海岸, 尋找可居住且土地肥沃以利耕種之地區。隨之由北向南遷移, 並沿途有部份族人留置於途經之地,本部落之族人則 繼續往南, 至長濱鄉竹湖村現竹湖國小後方之小平原,發覺該地區平坦、水源足、土地 肥沃, 決然視為居住生活的好地方,並建立善比亞部落。某年部落發生了虐疾, 經祭師施法,仍無法趕走虐疾,也因而不少族人因病而終, 於是長老們開會決議分二路遷村,一部份族人遷往現竹湖村中濱後方, 一部份遷往現永福社區。族人定居後把部落稱為膽曼部落。 漢族來台後將平埔族.葛瑪蘭族趕往至竹湖村,並在竹湖村下游定居, 當時這兩族之對族人施予法術,使族人相繼喪生,當時族人認為居住之地點不乾淨, 即稱為Cikawasay(羅馬拼音,譯為有鬼魂),也由於族人敵不過法術, 因而又遷居至現在之南竹湖社區,原住民阿美語稱為巴卡拉阿滋部落。 而巴卡拉阿滋名之由來據耆老所述,先祖們凡事以祭師為依靠, 族人於祭師舉行祭祀時便會上山採集食物,而當時於溪流旁泥地上有很多螃蟹居住的孔, 於是族人挖孔抓螃蟹,所抓的螃蟹都是白色的,白螃蟹阿美語稱為卡拉阿滋再, 所以由於白螃蟹在本地特別的多,再者部落的第一位頭目之名為卡力當阿拉滋, 於是由兩者之音之共合,所以就把部落取名為巴卡拉阿滋部落。南竹湖之地名形成, 是為漢民族所取。部落於八十二年一月三十日時成立為南竹湖社區發展協會, 接受政府經費推動社區發展,而社區社會型態仍遵照傳統組織延續著(耆老口述)。
▲人口:
 (一)設藉人口:男350人,女277人,合計:627 人。
 (二)實際居住人口約男150人,女約120人,合計約270人。
 (三)外流人口含藉在人不在:男約150人,女約100人,合計約250人。
 (四)設藉人口年齡分佈:0-6歲39人,7-18 歲72人,19-60歲392
   人,60歲以上124人。
 (九十年十二月戶政所統計資料)
▲位置:
本部落位於台東縣東海岸台十一線三仙台及八仙洞風景區間。 至本部落由台東市可乘鼎東客運或花蓮客運往東海岸線經東河鄉、成功鎮、三仙台至本社區。 由花蓮市可乘花蓮客運或鼎東客運往東海岸線經豐濱鄉、長虹穚、八仙洞至本社區。
▲產業:
本部落經濟來源匱乏,以外出謀職之收入為主要經濟收入來源。 以農、漁業為次,農作有山蔬、稻米、黃藤等,但產量少。 本部落有竹湖儲蓄互助社,為主要社區內之融通機構。
▲教育:
 學校:長濱國中.竹湖國小.鄉立長濱托兒所
 景點:石門峽谷、竹湖海灘、安通越領古道
 民宿:竹湖山居